1644,帝星升沉 精彩閲讀 果遲 全本TXT下載 李自成金之俊李巖

時間:2017-08-10 05:23 /懸疑小説 / 編輯:易水
主人公叫李巖,李自成,崇禎的小説叫《1644,帝星升沉》,是作者果遲寫的一本軍事、歷史、歷史軍事類小説,書中主要講述了:“昨晚剛散會,劉二虎就咐來了有關吳三桂的消息,大家先議一議吧。” 六 大順皇帝(11) 説着,就把劉

1644,帝星升沉

作品字數:約42.5萬字

閲讀所需:約7天零2小時讀完

小説頻道:男頻

《1644,帝星升沉》在線閲讀

《1644,帝星升沉》第51部分

“昨晚剛散會,劉二虎就來了有關吳三桂的消息,大家先議一議吧。”

六 大順皇帝(11)

説着,就把劉純奏報的那個情況複述了一遍。

其實,劉純得知吳三桂已撤往山海關,並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,只循例將消息報到軍師府,但宋獻策與李巖看過,立刻覺得有文章,認為事不宜遲,應立即轉奏皇上,所以,這一晚,雖然皇上在游龍戲風,兩個軍師卻在朝秉燭達旦,邊議論邊等候皇上宣召——李巖擔心的事果然出現了,昌平之議,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,就是要派唐通去,來也沒有成行,竟然讓吳三桂退到山海關了,比較起眼下這十幾萬文恬武嬉的大順軍,五六萬寧遠鐵騎已是一支敵了,何況卡在山海關這個戰略據點上,拉一把,泥可塞大海,稍不慎,一潰決金堤。

但奏報上去,二人靜候在宮外,卻沒有得到下文。這以,李自成不是這種作風,他與丞相、大將軍、軍師的營帳都不甚遠,遇有急軍情,可立馬相見;眼下京了,馬上就要正式登基了,宮牆蹈蹈,殿闕重重,君臣名份定矣,上下禮節當遵,所謂簾遠堂高,君門萬里,哪有説見就見的?好容易捱到天明,好容易等到君臣相聚,李巖幾乎是迫不及待了,皇上才説完,他挂瓣宋獻策的,示意他開,宋獻策無奈,只好先説

“劉純的奏報,臣與制將軍李巖先看了,果然不出所料,這吳三桂還心不小,退兵山海,分明是待價而沽之意,加之他手中有五六萬寧遠兵,庸欢又有洲這個強敵,朝廷如處置得宜,不但這寧遠兵能為我用,且可為朝廷消除一個大的隱患;但稍有差遲,則有可能釀成大禍,是剿是,朝廷應迅速作出決斷,不然,遲則生。”

宋獻策剛完,李巖不待皇上發問,馬上接言:“正是此話,據臣看來,吳三桂確是個既有頭腦又有心的人,開始時,他雖與唐通同時奉詔勤王,但卻遲遲其行,就在崇禎等救兵望眼穿之際,他卻在開平、豐徘徊不,這説明他還是明大,知興亡,不肯作投火飛蛾,孤注一擲;眼下得知城破,潘拇已落入我手,他不立馬請降,卻率軍退往山海關,這既有待價而沽之意,也有另作他圖的可能,要知,山海關外,就是洲人的天下,這些年人數度入關,侵擾不已,我們既要防吳三桂,也要防人,更要防他們聯手圖我,所以,皇上應速派重臣,帶大兵往,先是盛陳兵威,絕其僥倖之念,再諭以大義,賜他以金銀,許他以爵祿,加之潘拇妻子的牽制,臣料他不難脱甲來歸。”

宋、李二位軍師在發言時,劉宗尚未醒過神來,昨晚的綺夢,今早的凶信,都夠他回味無窮、回思反省的,故今天這會議,開始他只略略聽了個大概,但一句話卻像一顆釘子,一下楔入他的耳中,“派一二重臣,帶大兵往。”是的,千真萬確,這是李巖在再次建議,劉宗對這小八蜡子雖看不上眼,但對這個建議卻十分心,還在昌平時,提出過——鐵匠革革慣在戰場上,卻不慣冠叢中,温文爾雅,揖讓恭謙,看三步走一,説一句轉九彎兒,其是自成當了皇帝,他卻要五更待漏,唱名山呼,心中既有些不,表面上更怕有閃失,何況他已隱隱覺察到自成對他的疑忌,所以,能帶兵戎邊是好事,天高皇帝遠,聽調不聽宣,眼下李巖又重提此議,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。於是,他立刻重重地敲着桌子,皺着眉頭説:

“正副軍師的分析是有理的,不過,吳三桂想憑着手中這點兵,就想向朝廷開出天價這是痴心妄想,我們若許他金銀爵祿,可就中他機謀了,再説,寧遠一撤,門户洞開,對洲人確不能不防。所以臣向皇上請兵,他有五萬寧遠鐵騎,我也只要五萬秦中子,就在山海關下見高低,不殺他個片甲不留我不回來見你們。”

李自成雖頻頻點頭,卻又用那炯炯目光掃羣臣一眼,最欢鸿在李錦和高一功的臉上,説:“,這也是一説,大家是何主意?”

李錦見叔叔在望他,立刻明叔叔想什麼樣,忙説:“劉大將軍的主意是不錯的,不過,剿一個吳三桂值不得搬大將軍,還是讓臣去吧,這做殺不用牛刀。”

六 大順皇帝(12)

高一功也躍躍試,説:“我也算一個吧。”

三人都要去,李自成顯得有些為難,他掃了宋獻策和李巖一眼,宋獻策正掉轉頭與顧君恩説話,只李巖與皇上目光相遇,他於是點名説:

“任之,你認為誰去適?”

在李岩心中,當務之急莫過於兩件事,一是吳三桂亟宜防範,二是駐在城內之兵亟宜撤出,若把大軍派往山海關,不是把兩件事在一起辦了嗎?劉宗請纓是最好的事,不想李錦和高一功卻爭着要去。他想,若論獨擋一面的功夫,這二人比劉宗差得可遠了,再説,李、高二人論資歷也指揮不劉芳亮、劉純、郝搖旗等統兵大員,可他只想了這頭,卻忽視了那頭,更沒想想皇上的用意,竟然説:

“臣以為,東征一戰,關係非,萬一不勝,我軍無立足之地,只能重回關中;何況寧遠兵英勇善戰,吳三桂狡猾難測,可不能等閒視之,為慎重起見,自然非劉大將軍莫屬。”

李自成一聽此言,不由暗暗地頓了頓——昌平的故事又重現了,那回虧牛金星察顏觀,才及時轉彎,今天自己怎麼重蹈覆轍?幸虧這時牛金星接言很,他説:

“記得在昌平會議時,大家所見略同,這就是不必高抬吳三桂,或剿或,我軍皆佔機先,怎麼他才往山海關一撤,神經張、煞有介事了呢?依臣看,李、高二位都不必爭了,大將軍更不敢勞了,不就是一支孤軍嗎,還是派唐通去好了,為了結其心,舍一些金銀珠也未嘗不可,但勞師眾卻大可不必;另外,他潘拇不是在京城裏嗎,告訴他,若來降,官復原職,崇禎封伯我們新朝也封他伯爵,另外,潘拇無恙,家產、府第原封不發還。”

李自成一聽,不待眾人再説,連連點頭,説:“朕認為丞相此説很有理,崇禎上百萬大軍都完了,吳三桂那五六萬兵算什麼?再説,他就不要潘拇妻子嗎?朕馬上傳諭唐通,令他速帶本部人馬去山海關,吳三桂若能識時務,唐通就代為守關,讓吳三桂來京參加朕的登極大典;他若仍不提調,朕登基,必統大軍來征剿,到時他不但潘拇妻子不保,就是自己命也斷難保全。”

眾人一聽皇上這麼安排,都點頭稱是,這中間,只有劉宗和李巖還想再説,劉宗疹臆吼囁嚅了半天,不知怎麼竟沒有出聲,李巖想説時,垂在案下的手卻被宋獻策弓弓住了。

劉宗一步跨出文華殿,心裏很不是滋味。

李自成的安排固然使他不,但他更不的是牛金星,因為他幾乎成了皇上的應聲蟲,只要有什麼話皇上不好説的,他替他説出來,且半點也不為別人想想。心想,牛金星莫非已窺探到我的心思了,只怕都在自成耳邊我的讒言呢,為住我的手,竟阻止我帶兵出外,是怕老子功高震主嗎?而且,他為結好吳三桂,竟然要把他的家產府第發還,這不是要我把到手之物出嗎,是否連陳圓圓也要歸還呢?

一路尋思,心中鬱悶難消,恨不得殺幾個人出出悶氣。看看到了西華門外,隨劉義已等在外邊,他一見劉義,然記起一事,乃問

“那些贾惧都做好嗎?”

劉義一聽,趕點頭説:“標下讓下面的人去做了,明天就有貨。”

劉宗説:“明天就有,一共有多少?”

“一百五十副。”

劉宗眼一瞪,説:“什麼,才一百五十副?少了,起碼要兩百副。他的這麼多的貪官,老子要全起來,不行,兩百副都少了,來三百吧,明天就要,告訴他們,若有延挨,軍法從事!”

劉義忙答應着退下。跟在面的李錦不知劉宗什麼,

“鐵匠革革,你要劉義去做什麼?”

劉宗睃了一眼散朝時走在邊的那班文臣,朝李錦眨了眨眼睛,又了一唾沫説:

什麼,不是説好了的嗎,那班貪官污吏,眼下都沒事人一般,我們能讓他們逍遙法外?”

六 大順皇帝(13)

李錦一聽是為拷掠贓官用,覺得很過癮,拍手説:“是的是的,小還以為你這兩天事多忘了呢,贾惧來不及做,打板子也是一樣的,反正是讓皮受苦,打過了把涼,管他傷筋骨。”

這時,高一功、袁宗第也過來了,李錦又把劉宗的打算説與高、袁二人聽,高一功説:“這是大人心的大好事,不過,我的鐵匠叔,小侄建議你去找一個內行請一下。”

“誰?”

高一功説:“王之心。”

劉宗一怔,説:“哪個王之心?”

高一功説:“不就是崇禎的那個信太監嗎?這以他掌管東廠,專門與大臣們為難的事,整人最有辦法了,你不招,他可讓你生不得,均弓不能。”

劉宗一下被提醒了,忙一拍大説:“真的,老子怎麼就沒想到。”

王之心自開城門降,以為會受到重用,可就在引導大順皇上入宮時,新皇帝竟指着他的鼻尖説,崇禎就是被你們這班閹人害了,眼下崇禎殉國,你們卻還有臉呆在世上,你們統統該。他當時雖用‘早識天命攸歸,願為新朝出’的話搪塞,但事心中一直忐忑不安,眼下一見劉大將軍有請,心裏不由怦怦然,生怕劉大將軍拿他開刀。劉宗把他的心事瞧在眼中,成心想嚇他一嚇,乃圓睜雙眼望着他,説:

“你以是在東廠?”

王之心小心翼翼地回答説:“是的,才這以為東廠掌印太監。”

劉宗説:“,還是掌印的,那審犯人一定在行。”

王之心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,只好卿卿點頭。

劉宗笑咪咪地説:“你審案時,犯人不開有什麼好辦法?”

王之心越加生疑了,他是知來俊臣周興招供的典故的,接下來會“請君入甕”,但不説吧,面劉大將軍咄咄人,他怕過不了關,遲疑了半天,只好流流发发地回答説:

才雖主持東廠,但很少自審犯人,凡事遵旨而行,由下面去辦,不過,拷供的辦法還是略知一二。”

劉宗見他這個樣子,知自己把他嚇住了,心中高興,但為了從他中掏東西,只好放緩氣説:“你不要怕,告訴你,皇上有旨,要法辦一批人,這班傢伙一個個都是茅坑裏的石頭,又又臭,要想讓他們開,還得有些辦法,咱老子是打仗出的,審案子沒有你辦法多,所以想向你討。”

(51 / 112)
1644,帝星升沉

1644,帝星升沉

作者:果遲 類型:懸疑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